互聯網行業高薪資待遇會一直持續下去嗎?
時間:2022-04-02 19:13:51 | 作者:愛科技網 | 點擊: 138 次
這兩天對接了三家做云計算的急需融資的公司,業務都是偏向于私有云領域,公司名稱在這里就不透漏了,每到一家公司,接待流程都是一樣的,要么董事長親自出面接待,要么公司高管負責介紹公司的發展史,開場白如出一轍都是公司多么多么的牛,創業團隊多么多么的牛,之后會詳細分享公司如何從屌絲一步步做到現在的,最后就是預測下公司未來兩年的走勢,無外乎就是明年或后年會提交上市的材料,登錄某板,公司預計估值會達到多少之類的。
如果你是行業小白,第一次聽這些大佬們的介紹,肯定會盲目地認為世間怎么會有如此牛的團隊存在,加上身邊不時會聽到某某985應屆畢業生從事互聯網行業,首年就拿到三四十萬的年薪之類的新聞,更是加深了對互聯網行業的崇仰。
但是,當你在這個行業見的公司到一定量之后,慢慢就會發現,他們的話術都差不多,其實互聯網行業最根本的邏輯,就是融資、再融資、上市、接著融資,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企業都處于虧損狀態,那他們賺的是什么呢?他們賺規模,賺估值,就是不賺錢。
這個行業特殊之處,就在于基本上都是輕資產運營,企業的運營成本大部分都是人員工資,用直白的話說,這個行業就是燒錢的行業,最大的資本就是人力資源,所以,應屆高材生拿高薪在這個行業不足為奇,只要你的技術夠牛,在這個行業你就有拿高薪的資本。
但是,最近明顯能感覺到,互聯網企業的融資需求特別大,也特別難,有些企業為了融資,不惜自降身價,但是還是拿不到錢,加上最近幾年,全球各國出局了限制互聯網企業登錄資本市場融資的政策,更是阻礙了互聯網企業的上市之路,比如,2021年,國家頒布了反壟斷法,目的之一就是限制互聯網行業的盲目擴張,還有2021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次年3月,其最終修正案通過。其中明確指出“要求外國發行人連續三年不能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對會計師事務所檢查要求的,其證券禁止在美交易?!?/p>
這些政策的目的是希望公司上市時交出他們的多項數據,這就無形中阻礙了互聯網企業上市擴張通道,不上市,就不能很好地融資,互聯網企業本身就是燒錢的行業,沒錢會連鎖的引發出好多問題。
聊到這里,也許你就大概能搞明白為什么近期會爆出各大互聯網巨頭爭相裁員的新聞了,企業為了自身的發展,不得不棄車保帥了。
下面博主著重從互聯網企業的運營成本方面解釋下該互聯網行業的現狀。
我們都知道,過去20年,是互聯網行業的黃金20年,前十年電腦端互聯網異軍突起,更改了中國人的生活模式,后十年移動互聯網異軍突起,再次更改了中國人的生活模式。
在這個過程中,不知道多少企業發了大財,公司高管實現財務自由。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互聯網企業賺了那么多錢,為什么大部分互聯網企業財務報表上面的利潤一直是虧損的,現在這個行業內除了騰訊和阿里還能有點利潤,其他基本上都是負債累累。
不少人說,財務報表都是企業為了避稅,故意將利潤做成虧損的,其實不然,這個行業內的大部分企業真的一直處在虧損狀態的。
究其原因,是互聯網企業一直處于急速擴張期,而且這個行業內一直充滿著強烈的不安全感。加上近20年來,互聯網企業賺錢太容易了,同時擴張也太容易了。
但是這個行業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門檻太低,幾乎所有互聯網企業都不存在太高的技術門檻,你做的產品別人都會做,你之所以那么大那么賺錢,無非就是先行一步把市場占了而已。
因為用戶習慣的依賴性,誰先占市場誰就是半無敵狀態,其他人很難挑戰,先發優勢特別明顯。
比如說你習慣了用微信,那就很難接受其他聊天平臺,你習慣了用百度搜索,就會一直用這東西。
但是,互聯網行業還有個比較特殊的特點,就是雖然先行者進入某市場,造成其他人很難挑戰該領域,但先行者卻很有可能被一個莫名其妙的新興領域給掀翻。
比如百度,也許李彥宏從來沒有想到自己在搜索引擎領域內的霸權地位會被智能手機,是諸多APP打敗。
比如QQ,誰也沒有想到曾經風靡一時的QQ會被微信打敗,萬幸微信是騰訊系自己孵化出來的,不然今天的騰訊會比百度還要艱難無數倍。
比如淘寶,誰也沒有想到改變人民生活方式的淘寶有一天交易量會被抖音取代。